
更新日期 / 2025-05-15 ‧ 編輯/樂活 營養師團隊 ‧ 圖片來源/Freepik
正確規劃「減重計畫」:輕鬆瘦身、不復胖!
在談減重計畫前,我們先來釐清一下:本文所說的「減重」是指降低體重數字,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健康著想,透過均衡營養來減輕體重,而非追求特定體態塑造。
正確的減重方式,應該是建立在熱量赤字+營養均衡+適度運動的基礎上。也就是說,如果每天攝取的熱量略低於身體所消耗的熱量,同時確保營養均衡,再配合一些適當運動。這樣就能讓體重慢慢下降,又不會傷害健康。
衛生福利部指出,想減掉1公斤體重,身體需要消耗大約7700大卡熱量。這個數字看起來雖然驚人!但我們可以將數據轉換為日常可執行的計畫:
溫和減重:一個月瘦1公斤 = 每天熱量赤字約256大卡
中度減重:一個月瘦2公斤 = 每天熱量赤字約500大卡
這種小調整不會讓你餓得受不了,但效果卻很明顯!要記住,健康減重就像跑馬拉松,不是百米衝刺,慢慢來,才能瘦得健康又長久!
*熱量赤字是什麼?
每天吃進去的熱量,比你消耗的熱量「少一點」,這段差距就叫熱量赤字。
所以,如果每天持續有「熱量赤字」的狀態,身體就會開始燃燒脂肪 → 你就會變瘦!
減重第一步:別急著減!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
減重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目前的體重狀況,以「降低體重」為目標的計畫,就會以身體質量指數(BMI)作為衡量標準,計算方式為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。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標準,BMI數值可分為以下幾類:
過輕:BMI < 18.5
正常範圍:18.5≦BMI<24
過重:24≦BMI<27
肥胖:BMI BMI≧27
舉例來說,若一位身高160公分、體重65公斤的人,其BMI計算為:
65 (公斤) ÷ 1.6 (公尺) 2= 25.4,屬於「過重」範圍
若經過評估後發現自己屬於「過重」或「肥胖」族群,更須注重飲食均衡、適度運動,有助於改善代謝指標、降低慢性病風險,也較容易持續執行、減少復胖機率。
設立減重目標與期間
設立合理的減重目標、期間,有助安排減重計畫執行與追蹤:
減重目標
潮代診所指出,減重合理的初期目標應設定在3-6個月內減少原始體重的5-10%,即可有效降低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。
減重速度
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,理想的減重速度應設定為每週減輕0.5至1公斤,這個速度既能有效減重,又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。
使用SMART原則
制定減重計畫時,建議遵循SMART原則:
原則 | 說明 | 範例 |
Specific (明確的) | 設定明確的體重減輕數字,例如減重5公斤 | 目標從75公斤減至70公斤 |
Measurable (可衡量) | 使用BMI、體脂率、腰圍等指標來衡量進度 | 體脂率從30%降至25%,腰圍從90公分減至85公分 |
Achievable (可達成) | 設定合理且可實現的目標,如每月減重1.7公斤 | 每週減重0.5至1公斤,符合健康標準 |
Relevant (關連性) | 目標與健康及美麗相關,改善代謝與預防疾病 | 減重目標為提升健康狀況與預防心血管疾病 |
Time-based (時效性) | 設定明確的時間點,如3個月內達成目標 | 3個月內達成,並每週記錄進度,每月檢視成果 |
6大肥胖類型怎麼減?「28天減重計畫」制定重點
營養師根據6大肥胖類型,整理出每一種體質,在規劃減重計畫時,所需要注意的重點,幫助妳再減重時事半功倍:
1. 飲食型肥胖
肥胖特徵:精緻澱粉攝取過多,導致血糖大幅震盪,使飢餓感上升,易暴食
減重關鍵:三餐定時,避免吃高熱量的加工品;每一口至少咀嚼20次,以提升飽足感,晚上飢餓時可喝無糖豆漿、奇亞籽水提升飽足感
28天減重重點:
飲食調整:餐前先吃蔬菜、菇類等低熱量高飽足感食物,或喝一杯水降低飢餓感
戒除零食:特別應避免吃洋芋片、炸物等高熱量零食
計算熱量:制定每日總熱量,透過APP或飲食紀錄,避免不自覺攝取過多
運動選擇:中低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有氧舞蹈,每週3-5次(每次30分鐘)
推薦飲品:烏龍茶(幫助脂肪代謝)
2. 代謝型肥胖
肥胖特徵:基礎代謝率低,體脂高於30%、肌肉量少的「泡芙人」,熱量消耗效率差
減重關鍵:重點是增加肌肉量,才能提高基礎代謝率
28天減重重點:
飲食調整: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,每天攝取體重的1.2~1.6倍(克)
建議食物:雞蛋、牛奶、蝦類、海魚、雞胸肉、豆腐、牛肉
運動選擇:每週3-4次阻力訓練(每次30分鐘)增加肌肉量
每週目標:提高每日活動量,建立固定阻力運動的習慣
3. 壓力型肥胖
肥胖特徵:壓力導致皮質醇升高,影響脂肪儲存,習慣用食物來紓解情緒、睡眠品質差
減重關鍵:透過運動、補充有助放鬆的食物釋放壓力,維持心情愉悅
28天減重重點:
飲食調整:三餐定時定量,避免暴食
推薦食物:洋甘菊茶、鮭魚、香蕉等有助放鬆的食物
紓壓活動:每日安排15-20分鐘正念冥想,降低皮質醇
運動選擇:中低強度瑜伽或伸展運動(每週4-5次)
每週目標:建立1-2種非食物的紓壓方式,如散步、呼吸練習
4. 甲狀腺失衡型肥胖
肥胖特徵:容易水腫,皮膚鬆弛,可能伴隨便秘、怕冷等
減重關鍵:避免生食高麗菜、白蘿蔔、花椰菜等干擾甲狀腺功能的食物,透過有氧運動刺激代謝、改善水腫與便秘問題
28天減重重點:
醫療諮詢:減重前先諮詢內分泌科醫師檢測甲狀腺功能
營養補充:在醫師指導下補充碘、硒等關鍵礦物質
運動選擇:每天30分鐘輕中度有氧運動(快走、游泳)
每週目標:提高基礎代謝,保持身體溫暖,每日紀錄體溫變化
5. 水腫型肥胖
肥胖特徵:容易口渴、喝水較多,喜歡重口味食物,早上起床眼睛浮腫
減重關鍵: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,關鍵在於減鈉、促進循環、強化腎臟代謝功能
28天減重重點:
飲食調整:減少鹽分攝取,避免加工食品,每日鹽分控制在6克以內
推薦食物:冬瓜、西瓜、香蕉、咖啡(利尿效果)
運動選擇:瑜伽、慢跑等緩和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
穴位按摩:每日按摩中脘、下脘、水份、神闕等穴位
每週目標:每晚泡腳15-20分鐘,促進水分排出
6. 靜脈型肥胖
肥胖特徵:因下肢血液循環不暢,脂肪主要堆積在腿部,主多是家族遺傳、孕婦
減重關鍵:強化下肢循環與肌力,改善靜脈回流壓力,預防脂肪與水分堆積在腿部
28天減重重點:
促進循環:改善下肢循環(泡腳、按摩、抬腿)
按摩技巧:使用刮痧或按摩工具,從腳踝向上按摩,促進血液回流
飲食建議:蔥、薑、蒜、辣椒、胡椒,促進血液循環
運動選擇:每天爬樓梯10分鐘,加強下肢肌肉訓練
每週目標:
辦公期間每隔40-50分鐘,起來活動一次
睡前抬腿(每天30分鐘),改善靜脈回流
28天減重:5大習慣要建立!
無論你屬於哪種肥胖類型,以下5大減重習慣能幫助你更有效地瘦身:
建立飲食紀錄:使用APP追蹤每日飲食內容和熱量
保持水分攝取:每天喝足2000-2500ml水
充足睡眠:每晚保持7-8小時高品質睡眠
定期測量:每週固定時間測量體重、腰圍,記錄變化
獎勵機制:設定每週小目標,達成時給予非食物獎勵
營養師提醒,成功的減重需結合正確的飲食、運動和生活習慣調整,同時也要有耐心,給身體足夠的時間適應變化。
【28天減重計畫】營養師範例
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,營養師設計了一套簡單、可執行的「28天減重計畫」,以基礎代謝率約1200大卡、平時缺乏運動習慣的成人為範例,並以便利商店就能買到的食材為基礎,讓忙碌上班族也能輕鬆執行:
第一週(第1-7天):建立基礎習慣
第一周的重點是熟悉飲食控制的概念,將每日總熱量控制在目標範圍內,並開始建立簡單的運動習慣,讓身體逐步適應改變。
飲食調整
每日總熱量控制在1300-1400大卡
早餐選擇:
7-11紐奧良風味鮮蔬烤雞三明治+無糖優酪乳(約359大卡)
全家大麥蛋白豬肉堡+無糖黑咖啡+芭樂(約325大卡)
茶葉蛋2顆+特濃豆漿+一根香蕉(約300大卡)
午餐選擇:
日式蕎麥涼麵+溫泉蛋+生菜沙拉(約450大卡)
凱薩風味雞肉蔬菜捲+無糖豆漿(約400大卡)
晚餐選擇:
關東煮蔬菜4種(高麗菜捲、海帶、竹筍、蘿蔔)+豆腐+蒟蒻(約250-300大卡)
卜蜂義式香草雞胸肉+生菜沙拉(約300大卡)
運動計畫
每天散步15分鐘(上下班或購物時順便完成)
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
第二週(第8-14天):逐步提升
第二週的目標是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,並在飲食上維持熱量控制的同時,更注重食物的選擇,確保營養均衡。
飲食調整
保持每日總熱量在1300大卡
早餐選擇:
茶葉蛋1顆+烤地瓜半顆+無糖高纖豆漿(約300大卡)
全家蒸黑豆1包+無糖燕麥飲+水果(約350大卡)
午餐選擇:
7-11的21Plus香草烤雞腿時蔬餐(約420大卡)
凱薩風味雞肉蔬菜捲+水煮鮪魚罐頭(約400大卡)
晚餐選擇:
關東煮(娃娃菜、杏鮑菇、蘿蔔)+香辣滷牛肚(避開湯汁)(約280大卡)
7-11御飯糰(鮭魚)半個+卜蜂雞胸肉+生菜沙拉(約350大卡)
運動計畫
增加健走時間至20-25分鐘
每天上下樓梯代替電梯
第三週(第15-21天):突破瓶頸
第三週,身體可能逐漸適應前兩週的改變,減重速度可能會減緩。本週的重點在於嘗試新的運動方式,幫助身體突破停滯期。
飲食調整
控制每日熱量在1200-1300大卡
早餐選擇:
茶葉蛋1顆+無糖豆漿+香蕉半根(約250大卡)
全家大麥蛋白豬肉堡(去掉一半麵包)+無糖黑咖啡(約200大卡)
午餐選擇:
7-11一日野菜沙拉+卜蜂義式香草雞胸肉(約300大卡)
日式蕎麥涼麵(不吃全部醬料)+溫泉蛋(約350大卡)
晚餐選擇:
關東煮蔬菜3-4種+蒸黑豆1包+蒟蒻(約250大卡)
鮮蝦蔬果沙拉+香辣滷牛肚(避免沾醬)(約270大卡)
運動計畫
嘗試間歇式健走:快走2分鐘、慢走1分鐘,共30分鐘
利用超商旁的公園或騎樓做簡易運動
第四週(第22-28天):鞏固成果
最後一週的目標是鞏固前三週的努力成果,讓身體習慣新的飲食和運動模式。可以嘗試持續增加運動的強度,養成運動習慣,為未來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礎。
飲食調整
維持每日1200-1300大卡熱量攝取
實行一天16小時輕斷食(如晚上8點到隔天中午12點不進食)
早餐選擇:
特濃豆漿+烤地瓜半顆(約280大卡)
茶葉蛋2顆+香蕉+無糖黑咖啡(約220大卡)
午餐選擇:
7-11炙燒明太子鮭魚飯糰(一個)+生菜沙拉(約350大卡)
凱薩風味雞肉蔬菜捲+蒸黑豆(約350大卡)
晚餐選擇:
卜蜂義式香草雞胸肉+關東煮蔬菜3種(避開湯汁)(約250大卡)
水煮鮪魚罐頭+一日野菜沙拉+蒟蒻(約300大卡)
運動計畫
增加健走強度:快走3分鐘,慢走1分鐘,共40分鐘
嘗試每天做10個深蹲和10個牆壁伏地挺身
超商減重5大注意事項
除了每週的計畫外,在超商選購食材時,也有一些重要的原則需要注意,避開減重陷阱。
飲品選擇
堅持選擇無糖飲料,如茶類、無糖豆漿、無糖黑咖啡、無糖薏仁飲避免的食物
泡麵(高油脂、高鈉)
洋芋片和各種零食餅乾
含糖飲料
熱狗堡和其他加工肉品
超大份量便當
挑關東煮技巧
選擇蔬菜、豆腐、蒟蒻等低熱量選項,但不要喝湯,湯含有過高的鈉聰明搭配
蛋白質來源:茶葉蛋、雞胸肉、水煮鮪魚、溫泉蛋、豆漿
優質碳水:烤地瓜、蕎麥麵、香蕉
蔬果補充:各式沙拉、關東煮蔬菜、水果
補水原則
多喝白開水,避免以飲料代替水,每天至少8杯水
幫助減肥的6大保健品
透過特定的保健食品,可讓減重事半功倍,以下介紹有助於減重的6種保健品:
非洲芒果種子
可以調節體內的食慾荷爾蒙「瘦體素」分泌,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;同時透過減少澱粉、脂肪吸收,有效阻斷脂肪細胞囤積。甲殼素
從甲殼類動物外殼提煉出的多醣類物質,在胃酸作用下形成帶正電的食物纖維,能與食物中帶負電的脂肪結合,阻止脂肪被腸道吸收,同時能調節膽固醇,促進腸道健康。白腎豆
含有天然的澱粉酶抑制劑,可降低人體內α-澱粉酶的活性,減緩體內澱粉吸收的速度,適合喜歡澱粉的族群。藤黃果
富含氫基檸檬酸(HCA),可透過影響血清素降低食慾,同時促進脂肪細胞代謝與減少脂肪酸合成。魚油
可以促進新陳代謝,提升身體活力,特別適合T型肥胖(甲狀腺失衡)的人補充。維生素和礦物質
減重過程中應確保足夠的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D以及礦物質如鐵、鋅等的攝取,這些營養素可幫助蛋白質和肌肉合成。
6大特殊疾病:減重前先諮詢醫師
在開始減重計畫前,務必確認自己是否有以下6大健康問題,這些問題恐影響減重過程和策略,請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,醫師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給出客製化的減重建議,或調整你的用藥
高血壓
可能需要限制鈉的攝入,同時需要定期監測血壓變化。糖尿病
需要特別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,避免血糖大幅波動。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指出,肥胖與糖尿病風險之間存在明顯關聯,相對風險從2到20倍不等。甲狀腺疾病
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代謝率降低,使減重更加困難;而甲狀腺功能亢進則可能導致不健康的體重減輕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(PCOS)
此疾病常見於育齡女性,與胰島素阻抗有關,容易導致體重增加、難以減重。腎臟疾病
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,以維持腎臟功能。腎功能不佳時,高蛋白飲食可能增加腎臟負擔,造成體液滯留與水腫。洗腎患者尤需注意鉀、磷等礦物質的攝取控制,減重計畫需與腎臟科醫師密切配合。肝臟疾病
可能影響脂肪代謝,而造成體脂過高。當肝功能受損時,脂肪代謝效率下降,容易造成肝臟脂肪堆積與體重增加。同時,某些肝臟疾病可能伴隨蛋白質缺乏,減重時應避免過度限制熱量攝取,以免加重肝損傷,建議在醫師指導下調整飲食計畫。
常見4大減重偏方:恐復胖、丟健康!
減重過程中,許多人急於求成,容易被各種「速效減肥法」所吸引,但這些方法往往缺乏科學依據,甚至可能危害健康。衛生福利部提醒,健康減重應避免來路不明的偏方,必要時應尋求專業協助。
減肥藥
市面上許多來路不明的減肥藥可能含有安非他命、緩瀉劑、利尿劑或甲狀腺素等成分,可能導致頭痛、失眠、心悸、腹瀉、腎衰竭,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。濫用瀉劑
長期藉由腹瀉減少營養吸收,可能導致胃腸疾病或貧血利尿劑
只能造成短暫脫水效果,容易復胖,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。極端飲食法
如斷食、單一食物減肥法等,可能造成營養素缺乏,體進入飢餓模式反而會降低基礎代謝率,恢復進食後容易暴飲暴食導致體重反彈,免疫力下降。
若自行減重效果不佳,建議可尋求新陳代謝科或減重門診,由醫師評估身體代謝與健康指數,必要時搭配藥物輔助;也可諮詢營養師,協助制定個人化飲食計畫,養成正確且可持續的飲食習慣。
關於樂活精選
樂活精選是一個適合全年齡的健康知識平台,匯集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團隊,透過科學化資訊與實用內容,提供生活中實用的健康知識。
不論是忙碌的職場族、關注家庭健康的爸媽,或注重養生的長者,都能在樂活精選找到對你有幫助的內容。
我們的特色:
專業支持:由經驗豐富的醫師、營養師團隊撰寫&審查,確保資訊正確且實用。
全面主題:涵蓋營養保健、運動健身、疾病預防等多元主題,滿足全年齡的健康需求。
實用知識:不僅提供知識,更有簡單易懂的保健方法,讓你輕鬆應用於生活中。
Editor編輯

小楊 保健食品顧問
以專業文獻實證,提供具有公信力資料,集結專業營養師朋友的專業評斷,不藏私破解保健迷思,分享真實的營養知識,讓你健康得有根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