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更新日期 / 2025-10-09 ‧ 編輯/樂活 營養師團隊 ‧ 圖片來源/Freepik
皮膚乾癢擦凡士林有用嗎?專家教你怎麼擦
很多人都在問皮膚乾癢,到底能不能擦凡士林?答案是:可以!
凡士林的主要成分是 石蠟(Petrolatum),屬於「封閉型保濕劑」,能在肌膚表層形成一道保護膜,鎖住水分、修復肌膚屏障,對於乾燥、脫屑、敏感的肌膚都能提供不錯的防護。但要讓凡士林真正發揮作用,「擦的時機與方法」才是關鍵!
✅ 正確使用方法
把握保濕黃金時機
最好在洗澡後或清潔肌膚後、趁微濕時擦上凡士林,這時角質層含水量最高,鎖水效果最佳。先補水,再鎖水
凡士林的強項是「鎖水」,不是「補水」。建議順序為:化妝水/精華液 → 乳液 → 凡士林薄擦封住水分,這樣才能真正保濕。
避免乾擦凡士林!
在肌膚乾燥狀態下直接擦凡士林,反而會把水分「封在外層」,導致越擦越乾、甚至發癢。
皮膚乾燥癢的原因有哪些?解決方式一覽!(附圖)
皮膚乾燥癢,通常是由於皮膚的水分流失、保護屏障受損或疾病引起的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樣貌:
皮膚乾燥癢原因1:環境太乾燥
冬季或空調環境下,空氣中的濕度較低,容易使皮膚脫水,導致乾燥和癢感,因此冬天為皮膚乾癢的好發季節。
解決方式:加強保濕
使用含有玻尿酸、甘油、乳木果油、神經醯胺等保濕成分的產品,這些成分能有效吸引水分並鎖住水分,保持肌膚的水潤。
保養最後一步加上乳霜或凡士林鎖水,能有效減少乾癢、強化防護。
皮膚乾燥癢原因2:皮膚屏障受損
過度清潔、頻繁去角質或使用含 酒精、香料的產品,會破壞皮膚天然油脂層,使水分不易留住,導致乾癢或刺痛。
解決方式:避免過度清潔
避免使用含酒精(Ethanol)或強效去油成分(SLS、SLES)的潔膚產品,這些產品會去除皮膚的天然油脂,造成乾燥和過敏,除此之外洗臉、洗澡的頻率,一天不超過2次,避免過度清潔。
皮膚乾燥癢原因3:皮膚病或過敏反應
若皮膚持續乾癢、伴隨紅腫或脫屑,可能與過敏或皮膚疾病有關。
|
|
|
|
異位性皮膚炎 | 蕁麻疹 | 乾燥型濕疹 | 接觸性皮膚炎 |
以下為幾個常見的皮膚病或過敏反應:
異位性皮膚炎:慢性過敏性皮膚病,會反覆乾燥、紅腫、劇癢
乾燥型濕疹:氣候乾冷導致水分散失,皮膚出現細紋、發癢
蕁麻疹:過敏反應引起紅疹、癢塊
接觸性皮膚炎:接觸金屬、清潔劑或化妝品後產生紅腫與癢感
解決方式:遵醫囑用藥
如果皮膚乾癢是因為皮膚病引起,建議由醫師評估後使用藥膏治療。
像是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燥型濕疹、接觸性皮膚炎,通常會開類固醇藥膏來減少紅癢與發炎;若是蕁麻疹,則可使用抗組織胺藥膏幫助止癢。
小提醒:以上這些都屬於處方用藥,切勿自行購買或長期使用,才能確保安全有效。
皮膚乾燥癢原因4:皮膚老化
隨著年齡增長,皮膚中的油脂分泌減少,水合作用也會下降,容易造成肌膚乾癢。
解決方式:使用保濕抗老產品
推薦可以選擇添加富勒烯、維他命C等抗老成份的乳霜,不僅能夠抗老、抗氧化,還能增加肌膚的保水能力,此外建議可以選擇油性成分添加較多的乳霜,保濕、鎖水的能力更強。
5個讓皮膚越洗越乾的壞習慣(你可能每天都在做)
皮膚乾癢、脫屑、緊繃,不一定是天生乾燥,而是你每天的清潔方式正在默默破壞保濕屏障!以下5個日常壞習慣,可能正是讓你越洗越乾的元凶:
不擦保濕
洗完澡、洗完臉沒補水,是乾癢最常見的起點。皮膚在清潔後3分鐘內水分就會迅速蒸發,建議即時補擦乳液、乳霜、精華液保濕鎖水。使用刺激性清潔品(含SLS、SLES)
含有SLS、SLES的界面活性劑 洗面乳或沐浴乳,雖然洗感清爽,但去油力過強,會把皮膚的天然皮脂膜一併洗掉,使角質層受損、水分流失。建議選擇 胺基酸系、甜菜鹼系 清潔成分,洗後更溫和不緊繃。
洗澡水太熱
高溫會融掉皮脂膜、加速水分流失,建議水溫控制在 37~40°C 左右為佳。過度去角質
太頻繁會讓皮膚變薄、敏感,更容易癢。一般建議一週1次即可,乾性肌或敏感肌則更要減少頻率。長時間待在乾燥環境
長開冷氣或暖氣會讓皮膚水分蒸發,可使用加濕器,或在身邊放一瓶保濕噴霧隨時補水,並於早晚擦上乳液或乳霜形成保護膜,幫助皮膚鎖住水分。
皮膚乾燥癢常見問答QA
關於樂活精選
樂活精選是一個適合全年齡的健康知識平台,匯集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團隊,透過科學化資訊與實用內容,提供生活中實用的健康知識。
不論是忙碌的職場族、關注家庭健康的爸媽,或注重養生的長者,都能在樂活精選找到對你有幫助的內容。
我們的特色:
專業支持:由經驗豐富的醫師、營養師團隊撰寫&審查,確保資訊正確且實用。
全面主題:涵蓋營養保健、運動健身、疾病預防等多元主題,滿足全年齡的健康需求。
實用知識:不僅提供知識,更有簡單易懂的保健方法,讓你輕鬆應用於生活中。
Editor編輯

小楊 保健食品顧問
以專業文獻實證,提供具有公信力資料,集結專業營養師朋友的專業評斷,不藏私破解保健迷思,分享真實的營養知識,讓你健康得有根據!
免責聲明:本平台上的所有文章在製作過程中,皆盡一切努力提供正確、可信的健康知識,但所有資訊僅限於科普目的,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,因此我們不會為任何人對本網站內容的應用,負任何醫療或法律責任。